干熱巖(HDR),也稱增強型地熱系統(EGS),或稱工程型地熱系統,是新興地熱能源,一般溫度大于200℃,埋深數千米,內部不存在流體或僅有少量地下流體的高溫巖體。這種巖體的成分可以變化很大, 絕大部分為中生代以來的中酸性侵入巖, 但也可以是中新生代的變質巖, 甚至是厚度巨大的塊狀沉積巖。干熱巖主要被用來提取其內部的熱量, 因此其主要的工業指標是巖體內部的溫度。
2017年8月30日,中國地質調查局發布消息,在青海省共和盆地3705米深處鉆獲236℃的高溫干熱巖體。這是我國首次鉆獲埋藏最淺溫度最高的干熱巖體,實現了我國干熱巖勘查的重大突破。業內專家認為,干熱巖作為清潔能源,資源儲量巨大且可再生,未來或有望參與推進國家能源結構調整。
目前干熱巖的利用,主要是用于發電。相比于石油、煤炭,干熱巖在使用過程中,不會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、粉塵等氣溶膠顆粒物,具有環保優勢;與太陽能、風能相比,干熱巖發電穩定,不受季節、天氣等因素的影響,且據業內研究結果顯示,其發電成本遠低于風電和太陽能。
隨著進一步的開發利用,干熱巖也被用于取暖供熱系統。山西泰杰地能干熱巖有限公司研發的干熱巖的供暖技術,在近4萬平方米的建筑范圍內,進行了試點運行,且供暖效果良好。值得一提的是,干熱巖供熱的運行成本僅為傳統供熱的一半。也就是說,以往的供暖費用是每平方米3.6元,干熱巖的供暖費用是2元左右,供暖溫度可達23℃以上,超出市政標準5℃以上。
技術人員介紹,按照首批供熱范圍的面積計算,使用干熱巖供暖一個采暖季(4個月)可代替標準煤590噸,比傳統供熱模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470噸,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38噸。
從環保角度來看,干熱巖作為清潔能源取代傳統取暖供熱系統,主要對大氣污染方面有較大的影響,可以預見,一方面,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大大減少,會使溫室效應有所好轉;另一方面,粉塵顆粒物的減少一定程度上會使霧霾天氣出現的頻率降低。
未經允許不得轉載:西安優瑞卡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» 新興清潔能源干熱巖–藍天碧水猶可期?